由于苹果AppleWatch销量不及预期,苹果股价从133美元高点跌至近期的115美元。即便强大如苹果,在智能硬件的开拓上也显得步履艰辛。而在中国,很多智能硬件的从业者都是中小微创业公司,他们既没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亦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仅凭一腔创业热血就投入到智能产品的创业大潮中。中小微创业公司如何在需求不振的智能产品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谛听科技与京东智能、联想、搜狐抱团取暖的做法,或许是一条值得其他中小微创业企业借鉴的现实之路。
若特种兵不灵,那就试试集团军作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觉得智能硬件发展缓慢,主要是缺少一个爆品来引爆市场,而苹果AppleWatch则是被寄予厚望的爆品。但在电池、交互方式没有重大突破的背景下,AppleWatch虽然是一款精致的佳作,但与普通大众的预期相比仍有差距,很多忠实果粉都在等待下一代更成熟的AppleWatch。
事实证明,现在想依靠某一个爆款,在智能产品市场就可以大红大紫的概率正在变得微乎其微。因为智能硬件要想实用、好用,就必然连接各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硬件、软件、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从爆品思维,转变为生态思维,会让智能产品距离成功更近。
8月7日,京东智能与谛听科技、联想、搜狐视频一起推出了一款名为“newifi新路由2”的智能路由器产品。这种新玩法,让我们看到了研发团队、硬件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组成的生态竞争力。其实这种协作创新的模式,源于京东智能为智能硬件行业量身打造的生态服务,这个名为“JD+”的计划目的是整合智能行业内外部的优秀资源,为不同阶段的硬件企业服务,共同打造开放、共赢的智能硬件生态。
其实智能产品从刚有概念便光芒四射,但它距离老百姓的生活却一直很遥远。从1984年第一座智能建筑出现,到1997年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落成,至今也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但
智能家居还并没有获得让人侧目的进步,不仅在国内,放之全世界范围也是如此。没有统一标准,缺少真实动人应用场景,导致
智能家居到现在还是一个空壳概念,而很多智能硬件则成了高级一些的玩具。那些有创意的团队,往往因为没有资金、没有销售渠道、没有宣传推广的支持而让有可能划时代的产品胎死腹中,这样的死疙瘩让智能硬件和
智能家居的发展叫好不叫座,像极了iPhone和AppStore出现前的手机市场。
谁能担当起智能硬件领域的iPhone和AppStore呢?很多的企业都在尝试,因为越来越多的厂商意识到,依靠硬件销售盈利的传统模式会随着利润空间的压缩逐渐淡出市场,而以内容、服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智能硬件领域同样如此,只有构筑了完善的生态系统,智能硬件和
智能家居的创新活力才能真正被激活。
JD+计划具有成为未来智能硬件领域AppStore的潜力,一个智能硬件Store正在逐渐清晰成形。JD+计划把概念提炼、资金支持、研发设计、内容及服务供应、宣传推广、销售渠道这七个智能硬件产业链环节串在了一起,将平台上的合作伙伴联成一个共同体,使当前的智能硬件有产品、有内容、有服务、有用户,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利好,这种成体系的扶持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需要考虑的可能就只剩能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了,它不需要花大精力再去做销售渠道拓展,这显然更容易放开创业者的手脚,更可能会诞生一些成功的产品。
用好大数据,让需求成为产品开发指挥棒
智能产品之所以不好卖,我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设计师们描绘的智能产品的应用场景脱离了用户真实的诉求,而且加上所谓的智能概念后产品卖得非常贵,也超出了大多数用户的心理接受价位。
京东现在已经是一个超级电商渠道,但除了销售功能之外,我认为对智能硬件厂商来说更宝贵的是智能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大数据。就拿路由器来说,用户最在意的几个核心诉求是什么?用户对智能路由器是不是自带硬盘是否在意?高频双核处理器是否是购买智能路由器的重要指标?用户在搜索产品时最热门的价位区间,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京东销售的大数据沉淀找到答案。
在JD+计划中,京东智能对于创业者扶持的项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对创业企业开放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使创意团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定制产品的功能。不能小看这些大数据的价值,因为这些数据能够对用户的需要有更准确的描述,能够使研发设计更加有的放矢。过去的模式是厂商生产什么用户就得买什么,而未来在大数据的支撑下,用户的需求可能真正变为厂商研发、生产、销售智能产品的指挥棒。
此前京东推出过“JDPhone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对当前智能手机的痛点和卖点有效总结,然后联合手机制造商推出适合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产品,使产品的定位更加准确,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更好。目前JDPhone计划已经获得了手机制造商和用户的欢迎,而JD+计划同样能够运用这些成功经验,推广到智能硬件的设计与制造中,使设计者与用户的交流与沟通更加直接和有效。
如何才能做好生态连接者?
其实不只是京东,在互联网+概念提出之后,很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在未来竞争中,能够成为人、设备、应用、服务等诸多元素连接者的价值,所以不管是BAT等互联网巨头,还是小米、乐视等新贵,还有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厂商,都在力争做生态的连接者。
中国厂商要做好智能产品的生态系统,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要真开放。虽然开放人人都在谈,但落实在具体的行为中,体现出明显的亲疏有别。就比如我在大众点评找到一家评分很高的馆子,想开车去,那么就必然要进入到一个菜单选择界面,而没法直接选取我最常用的百度地图,这其实就是借助优势地位来强迫消费者使用关联产品,用户对这种强迫关联非常反感,这种开放也违背了通过开放让各类应用和服务良性竞争的初衷。
第二,别设置高门槛。以淘宝为例,在早期,创业者可以借助淘宝平台轻松创业,但随着平台做大做强,现在收费不菲的广告和推广位,已经让新进入者越来越难成功。所以要做一个对中小微创业者有吸引力的连接平台,不能借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进入准入门槛,从而进入到店大必然欺客的怪圈之中。
第三,平等共赢。虽然京东在智能生态建设上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跟它体量和定位相同的淘宝、苏宁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所以要想在未来赢得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支持,那么就必然要在服务和共赢上落到实处。
第四,敢为人先。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苹果公司才能代表创新和成功,尤其是做应用和服务,就必须做本地化。智能硬件与医疗健康和运动健身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中国的医疗机构有其独特之处,所以中国本土化的公司更有机会补齐生态短板。
单就智能产品而言,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坐等欧美的成功案例,因为从研发、生产到销售模式的创新上,中国厂商都处于前沿位置,而在生态系统建设上,以京东智能为代表的平台系统,在商业模式上处于领跑地位。对于中小型的智能产品创业公司而言,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可能正在不断降低,而抱团取暖显然更易成功。而对于智能生态的建设者和连接者而言,要想在生态林立的现实中获得一票铁杆支持者,就必须要在开放、公平、共赢的前提下抢人、抢项目,这也会让中小微创业者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