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2016/03/29

690

空气净化器怎么才能不“靠天吃饭”?

     在北京待得久了,碰上不太好的天气,首先想到的就是——雾霾。比如,前些天去上海出差,当地阴天,就想当然地认为:“上海的空气质量也不咋地”。

    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惰性,而人不仅思维“懒惰”,还常常伴有双重标准。当发现住地没有空气净化器的时候,笔者觉得很生气,可是,在北京,笔者却从来没有买过一台放到家里。

    回京的时候,谈起环境质量的堪忧和吾辈生命力之顽强,同行的朋友表示,某品牌的空气净化器正要降价回馈,准备买上一台,冬天的时候再用,或者干脆倒手赚个差价,并美其名曰“兼职销售”。

    笔者问:“为什么不一直用呢?不怎么费电吧。”

    友答:“平时也没什么用,雾霾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求个心理安慰吧。”

    想起前几天中国电子报社联合GfK发布的《2015中国空气净化器产业报告》,觉得有些唏嘘,有朋友刚刚创业投身到了空气净化器行业,准备大展拳脚,问题是,报告上有一处结论很醒目——空气净化器行业依旧在“靠天吃饭”,空气质量一旦好转,销量的锐减也就开始了,15年整年的国内零售销量也不过352万台。

    除此之外,产品的使用频次,同样有“靠天”的意味,正如朋友所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只在PM2.5预警的时候才会想起打开家里的空气净化器。

    在笔者看来,通过这样几个动作,有可能能改变空气净化器行业的现状:

    转变营销重点

    空气净化器产品在近年来习惯以除PM2.5或者去甲醛为卖点,看似是抓到了消费者痛点,但笔者却不这样认为。

    无论“PM2.5”还是“甲醛”作为关键词,都会让空气净化器变成一种使用低频的小家电,“PM2.5”通常只在被预警后才会引起重视,而“甲醛”的问题更多的是集中在装修的一段时间。

    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卖点,给出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大多数时间,这个产品没什么用。

    空气净化器,主要的作用在于维持室内空气的相对洁净,还是需要以适当的方式更多传递这方面的内容。国人其实对健康生活是有很强需求的,只是看如何去挖掘。

    改变销售方向

    既然消费者的产品认知和消费习惯尚不成熟,空净企业就不需要紧盯着家庭用户不放,完全可以寻求更广阔的B端市场或者企业级市场。

    比如,南方的宾馆多有除湿机,北方或有加湿器。过往的住客,特别是在雾霾天气,更希望能有一个洁净的室内环境,对宾馆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形象工程”。

    又或者是在办公场所,新风系统固然好,但空气净化器显然使用更便捷,而且搬运也方便。

    除此之外,外销也是保持企业活性的一个选择,毕竟,国外的市场相对而言更成熟。就拿日本而言,80PM2.5指数就会进行预警,显然对空净产品有更多的需求。

    变革售卖方式

    针对家庭或者个人消费者,可以尝试改变售卖的方式。根据前文中提到的《报告》,线上其实是空净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但是单纯依托各种消费节的减价优惠活动,对销量的拉动其实有限,也难以解决库存积压的问题。

    企业可以尝试进行预售,或者采取C2B定制的方式,虽然可能仍无法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至少,对于去库存会有一定的作用。

    完善产品设计

    解决空净产品市场难题的最好方法,或许就是提高它们的使用频次。

    很多人认为“智能化”是一个方向。但在笔者看来,智能化目前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在移动端监测空气质量并实时控制,最大的贡献来源于“空气质量监测模块”,而不是所谓的“智能”。

    在没有办法让产品真正有“智慧”的时候,一窝蜂去搞“智能化”,只不过是发掘了一个没有多大作用的噱头。

    而高频化,实际上是让产品具备高频实用功能,比如,空净与空调的结合。当然,这种结合在几年前已经出现了,后来的“声音”也并不大,因为,买了有去除PM2.5功能的空调,须经常更换过滤网、吸附装置,否则空调反而可能成为污染源。但这是一个积极的思路,企业需要的是开拓性的尝试。

全屋智能和智能建筑市场的主要平台

欢迎莅临广州国际建筑电气技术展览会!

联系我们

商务邮箱:

商务电话:

020-38251558

公司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9号耀中广场B2616室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