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被称为中国电视市场的野蛮人,但一个后来者比它更野蛮。昨天,这后来者在上海说,自己的产品、内容、资金“都是独一无二的”,比乐视模式高,乐视优势不过早发三年;至于小米,“内容上并没有真正的积累”,而自己在行业里则是“独一无二”的。
简直拳打乐视,脚踢小米,谁这么拽啊?
原来是微鲸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怀宇。一个有着出色职业经历、口碑甚好的行业人物。较早前曾参与创立百视通,后曾转战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这是2016年,一个有着巨大视频消费商机的奥运年。3月下旬,一个全年行情转旺时刻。众多厂家正密集推广电视产品。TCL、三星、创维、海信已发过声,小米明日推出55寸产品,月底还要倡导一轮国货运动。乐视们也将有不错的声量。
微鲸昨日也推出了自己的55寸产品。李怀宇是纯粹借公司新品发布会喊号子,还是拿自己的职业声誉赌博?看上去风险太大了。
是的,微鲸诞生一年多,虽然持续发出了声量,但在大众心中,它依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而小米的名气,甚至已下探到中国乡村社会,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个名字。
不过,熟悉微鲸诞生背景的人,应该明白它不是一个玩票的。在它背后,站着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真正的掌门是传媒业风云人物黎瑞刚。这两个人物深谙新媒体行业,不可能是贸然涉入这个领域。
我相信他们有自己的玩法。如果结合互联网电视行业格局与眼下的焦灼,李怀宇更像是带有威慑的宣战。当然,这不排除他与微鲸有自己的风险要素。
微鲸有哪些威慑手段呢?
首先,最表面的,密集的产品策略至少代表着一个新创公司对供应链的吸引力、现金的实力。昨天,李怀宇透露,2016年,公司将推出至少10款产品,昨日电视已是第4款,未来两个月内,还会有大屏电视产品。这意味着下半年,它还会有一半的产品储备。当然不止是电视。
这种密集的产品策略,带有构建平台化的用意。李怀宇说,微鲸产品已得到用户认可,但产品线依然不丰满,单品有局限,接下来必须不停滴推出新品,扩大销售。说到产品竞争力,他认为,功能、品质、性价比、内容都会有自己的差异化。
他有一种紧迫感。一方面,他看到行业变化加快,乐视也在加快速度,微鲸“紧迫感是很强的”;二是高速的竞争下,一些实力不强的品牌肯定很快会出局。产品做好还不够,还得做精,不仅谈概念,这需要大量投入,微鲸在软件方面的投入是业界最高的,前不久跟MIT的合作投入就是如此。
“同时我们要有内容,会根据不同的用户和需求把产品做一些分层。”他透露。
我相信,在终端上,微鲸会形成一个产品矩阵,成为一种整体的平台化解决方案,尤其侧重智能家居。
只通过产品看一个诞生才一年的企业竞争力,可能有些夸张。所谓产品领先,一般不会超过半个摩尔定律周期,竞品一定会追上。单纯比较昨日微鲸55寸与明日小米55,意义也不大。
我更看重的是,微鲸与李怀宇本身展示的一种格局、眼光、产业经验以及长期耕耘市场的信心。
许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电视市场的巨大风险,以及与其他消费电子的差异。电视消费频次远低于手机。它很难建立一种付费模式。有线电视不是真正的付费模式,不过一刀切的服务,用户内容缺乏真正自主,交互更不用说。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电视面临的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免费难题,尤其中国市场,非常顽固。
李怀宇10年前在百视通就遭受过这种考验。他曾对外这么说:“我们从第一天起就知道这件事有多困难,不论是业务模式本身,还是商业模式都不好操作。”直到8年后,我在百视通还听到前任副董事长张大钟说的一句话:在付费电视上,我们必须杀出一条血路。可见这一模式背后的艰难。
即使有了付费模式,想形成一定规模,并实现广告等变现,也很困难。不过,当年李怀宇仍然推动企业创立了最初的付费模式,为中国IPTV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这种经验,是那些直接杀入互联网电视领域的人没有体会过的。
我个人相信,李怀宇携手黎瑞刚建立微鲸,一定有他们的某种电视人情结。
10年后,虽然许多基础设施、产业链有了长足进步,但整个付费电视模式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他们应该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老实说,当我去年听到他与黎在这一领域的动向时,起初惊讶,继而感到庆幸:这帮深有情怀的电视人又回到了战场,一定会有更加创新的精神,能扩大这个产业的视野,带动更多创业者参与其中。
李怀宇说,当初也想找过外部的人担纲,但一是难找,二是时间不等人,他从事过这一领域,有责任推动微鲸前进。他展示了一种渴望变革的激情。
当然,只有产业经验也未必能够成功。因为,这个领域的门槛其实越来越高。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单一的产品层面,而是一个系统创新的难题,它涉及强大的资源整合。
一个关键要素,自然是资金的力量。小米当初本来最早想先涉入电视,但在考量了资金实力、成本等各种风险后,决定先从手机领域实现突破。乐视如果当初没有进行一番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我也难相信它会涉入终端。即便如此,截至目前,其电视终端主业盈利依然有限。
直白地说吧,互联网电视看去光鲜,其实已是个资金门槛、资金消耗非常大的领域。轻资产模式掩盖不住下单时的货款压力,尤其是供应链紧张时刻。
昨天,当有人问李怀宇,当初CMC投资的20亿元花得如何时,他说主要花在人才与团队上,然后话锋一转:“反正这个行业肯定是百亿级的竞争,因为中国市场很大,将来整个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彻底把行业变革的话,玩家必须得有百亿以上的能力才能够去完成这样一个变革。”
100亿元才能具有变革的能力。这个门槛意味着,许多资金有限的企业将被限制在门外。
当然李怀宇的言论也可能带有吓阻的用意。他的话里似乎有话:“我们还会去引入更多的投资,因为这场战肯定还要再打下去的。”
插一句。大概微鲸2016年密集的产业合作,尤其是密集的产品战略,积极的营销策略里,可能有着获得新一轮融资的诉求。
但是,即便单纯有钱,若没有一种政治智慧以及开放的内容创新力,也很难有大的突破。乐视的资本运作眼花缭乱,巨资挖人多多,但它至今也没获得多少互联网电视出货,而且挨了监管部门多次板子,原由就在于:这是一个竞争不够充分的市场。
过去的彩电市场是规模庞大、竞争充分的市场,但过渡到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信息消费后,却进入一个竞争不充分的世界。背后主因在于意识形态管控。这趋势已多年,从早期微软维纳斯、数字家庭、盛大盒子、英特尔欢跃,本质上都是管控下的受挫结局。后起的IPTV,则是一个类专网服务,虽有付费模式,但夹杂太多广电与电信的博弈,不是一种真正开放的互联网电视模式。
截至目前的互联网电视(俗称OTT),则通过专门的条文(181号文、43号文)以及7大牌照方落实风险过滤与管控。这导致那些打着互联网电视旗号的种种行动,更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整个行业根本没形成什么气候。
这是产业发展的政策面风险。早期,许多巨资杀入的,很快就意识到了风险。某种程度上,陈天桥的霸气转换,就在于那一阶段。而乐视的遭遇以及它的种种扭曲的资本操作,也有政策左右的因素。小米也同样吃过一些苦头。传统彩电大厂,也只能更多从事硬件创新,服务创新还徒具形式。
眼下的政策似乎有趋严的动向。它的不明导致互联网电视在内容一段的耕耘充满许多微妙。乐视如此,小米如此,PPTV们如此,传统阵营如此。微鲸又能如何?
有些东西是难以用1、2、3、4罗列的。但是我相信,这部分可能是微鲸的核心竞争力。它也伴随内容生态的创新构建。
说白了,所谓监管,主要侧重内容层面。
微鲸创始人黎瑞刚曾长期在SMG任职,他对传统媒体的创新边界深有体会,原SMG的许多探索,尤其是新媒体事业,都与他当初的战略有关。2000后一段,他以访问学者身份考察美国回来后,任职“小文广”总裁。当时中国刚加入WTO,希望展示开放气质,黎认为组织之所以把他放这个位置,应该是想进行一番探索。后来他在上海市政府任职,出入政治场合,但没有忽视媒体,他对媒体的政治与市场功能、博弈、相融的边界更有体会。
李怀宇在百视通以及华人文化基金的经历,同样锻炼了视野与格局,能站在更大的背景下看待互联网电视业。
我就举一个例子,能证明李怀宇面对监管时的政治智慧。早在3年前,在谈到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控太多时,他说,在中国做媒体和文化产业,确实离不开和政府管控,但通过创新、沟通,依然会有出路,《超级女声》被政府叫停而《中国好声音》通过审核,最后获得政府与市场双重认可,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带动了中国电视业的进一步变革。
这应该李怀宇是之所以敢于直接挑衅乐视、小米们的理由吧。而小米、乐视过去3年都挨过监管部门的板子。
这种经验不是故弄玄虚,他们是一群出入产业又能消除当局疑虑的人。我甚至认为,黎瑞刚主持的CMC,因为有国资,以及本地互联网资本尤其是阿里与腾讯资本的参与,某种程度上,政府也会变相借这个平台深化传媒业改革,落实一些前沿探索,同时着眼于构建一个大国文化传媒的国际影响力。过去几年,黎瑞刚确实一直扮演这种角色。
而微鲸科技的背后,除了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投入20亿元,创始发起方还包括阿里、腾讯、央广。它本身就是多重资本搭建的平台。
这一视野下的微鲸,就带有更大战略用意了。去年,黎瑞刚对外表示,微鲸是华人文化在运营方面一个非常典型的布局,它会成为一个“平台型”、“生态型”的系统,将和华人文化在其它领域的投资业务形成协同,“把之前在内容方面的布局打通”。可见,微鲸扮演者华人文化基金内容生态的整合平台。
黎瑞刚非常看好OTT化的互联网电视形态的未来。在去年亚洲消费电子展上,他说,IPTV只是过渡性产品,他坚信OTT更有未来,因为它才是视频分发的整体方案,结合了硬件、软件、内容服务,而且,“这一竞争刚刚开始,未来如此重要,以致会决定中国媒体的格局”。当然他没有否认互联网视频、移动端的当年优势。
写到这里,当然不能回避一个更为核心的竞争力,那就是微鲸的内容布局。在我看来,它可能是微鲸各种竞争要素最具看点的环节。很多人知道微鲸和CMC系公司关联紧,用李怀宇的话说,因有共同投资方,微鲸有“先发优势”,但仍会拓展出更为开放的内容生态。
微鲸团队大都有多年的内容经验。成立之初,便背靠华人文化,与华纳时代、TVB、IMAX、体奥动力等合作,拥有包括《功夫熊猫》、《驯龙高手》等动画、TVB大量港剧、《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球赛、拳击直播等各种版权。而由于背后又站着腾讯与阿里,两者早已是中国名符其实的媒体平台。
以昨日发布的55寸PRO电视为例。它不但聚合了腾讯视频、芒果TV、VICE等优质内容资源,拥有超过8500部电影、超过10万集好剧,覆盖TOP10综艺节目,并依托华人文化内容创造平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体验。此外,还有上百款精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