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各地建设热情不断高涨。目前,我国已公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90个城市。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还发现,截至今年3月,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链中存在大量上下游关系。目前,智慧城市已由市场行为逐渐转变为政府力挺的城市发展模式。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17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2.64%,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
根据国家相关部委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部署,预计2017年年内我国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和在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量将有望超过500个。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重要部门均参与智慧城市试点规划,截至2015年共规划了686个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由此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根据预测,未来10年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回顾2010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投资额保持年均14.81%的复合增长率,我们判断在PPP等模式助力下,行业增速将保持环比上升的趋势。同时随着行业投资额的加大,大项目经验和资金实力将提升行业的隐形壁垒,行业集中度有望逐步提升,即上市公司的市场拓展速度将显著高于行业增速。
从财政部的“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3月31日,经审核入库的项目为7,721个,总投资8.7万亿元,至6月项目数增加到9285个,总投资10.6万亿元,项目落地率从32.7%增加到49.4%。
全国各省市都在不断开展着不同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而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也是巨大的市场机遇。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400—800亿的设备接入物联网,跟政府管理相关的设备有70多亿,其中绝大部分需求是来自于智慧城市的连接需求。未来物联网打通后,智慧城市的规模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智慧城市的产业链条
智慧城市产业是建立在智慧的发现、创造、运用、消费基础上,以大数据及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知识和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的一类产业形态。当前,全球智慧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涉及领域日益广泛。根据领域的性质和作用,可以将智慧城市产业概括为“一核四业”。“一核”即大数据产业,“四业”分别为基础智慧产业、智慧产品制造业、智慧服务业和提升型智慧产业。
大数据产业。大数据是将数据变成智慧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也是其他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引擎,是智慧产业的核心领域。
基础智慧产业。包括与大数据紧密相关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智慧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其他产业的智慧化发展提供基础技术和手段。
智慧产品制造业。将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家居产品、穿戴产品、制造装备等传统产品中,使传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相关智慧产品包括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产品、机器人等。
智慧服务业。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产业的智慧化程度,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包括智慧医疗服务、智能交通服务、智慧教育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
提升型智慧产业。通过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建筑业等新型业态,旨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其中,大数据是智慧城市产业的核心领域。数据贯穿于智慧产业的所有领域和各个环节,使大数据应用与各产业紧密相连,成为推进传统产业智慧化的关键引擎。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大数据联系最为紧密的新一代信息产业构成了基础智慧产业。大数据、基础智慧产业与家居产品、穿戴产品、制造装备等传统产品融合,使传统产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形成智慧产品制造业。基础智慧产业提升教育、医疗、交通等服务产业的智慧化程度,催生智慧服务业。基础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慧化发展,形成了提升型智慧产业。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智慧城市产业核心领域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未来五年内将在全球形成数十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面对智慧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群体突破,国内外龙头企业纷纷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智慧产业,积极抢占新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这样的形势下,沈阳市应紧紧把握住经济和产业形态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依托已有的科研技术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通过智慧产业发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